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系友專區 navigate_next 系友訪談:林彤--價值之物「哲學」

系友訪談:林彤--價值之物「哲學」

        

林彤,台大哲學學士、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跨學科設計碩士。融合設計思考與哲學思辨,以參與式設計、推測設計開創當代社會中人與人、與自然、與器物對話的空間。作品”Beyond 100%” 展出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、羅德島設計學院自然實驗(Nature Lab, RISD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採訪:柯禹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撰文:廖騰彬    2022/1/24

 

對台大哲學的印象

早在就讀台大之前,林彤學姊便與哲學結緣了。高中時就讀北一人文社會資優班的她,跟隨台大哲學系當年的博士生張峰賓先生學習經典《科學結構的革命》(孔恩,1962年)。對於沒有哲學基礎的高中生來說,這本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鉅著是艱深難解的,她也自嘲說,當時讀一讀還會睡著,不過確實是一大啟蒙,特別是作者對於線性進步史觀的質疑,使她深信,人文精神的復興,正是當代社會所需。為了貫徹自身的信念,喜歡著手創造物品的她,放棄了選擇二類組,改選擇一類組,只因為思想的創造更為重要,她決定往台大哲學系前進。

回想起在台大哲學系就讀的經驗,她說,學習型態相當地自由——她在哲學系時沒什麼壓力,大部分的科目都很引發她的好奇,也能按照自己的興趣讀得更深更廣;同學們的興趣多元,相處也極為愉快,平時大家不是鑽研文本、課程,就是發展自己的第二專長,例如她自己就花了許多時間學習當代藝術與設計。

她最喜歡哲學的部份是——透過論證與理性的思辨方式重新審視自身,能突破時代的限制,獲得與古今中外思想巨人們對話的空間。對於她這樣不擅背東西的同學來說,就讀哲學無疑是幸福的。相比其他科系,或許能學到較為「實用」,也就是操作型的知識技能,哲學系較常聚焦於真、善、美,也就是真理、倫理、美學等等,儘管聽起來十分抽象,但這樣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為學的態度——慎思,關注本質,在議題性的思維之外,更側重普世性的價值。也因如此,林彤學姊認為哲學系學生偶爾較難與一般的社會大眾對話。

林彤學姊解釋到:「畢竟我們關注的東西太根源性了。像是人性的起源、道德的基礎。當人們直接透過社群媒體將不斷地大眾認可的『美』複製貼上時,我們還在研究『美』的概念。我會覺得說本質性的思考帶來很多智性上的樂趣。思考的過程很像是在一個極為幽暗的世界中,突然看到一絲清晰的光亮。有了這樣的思考經驗後,人會開始在意什麼是重要的,什麼是有意義的,會想要長久得追求的。其實當代社會人們對於各種事物的追求是很立即的,但思想上的追求反而是一個很長遠的過程,在快速變化的、很浮躁的社會氛圍之下,對於思想的耕耘反而能為人們帶來一種安定感。」

她認為,哲學對人生最大的幫助是,讓人們跨越時代,和偉大的思想家對話,透過哲學的訓練,哲學家們的話語從深奧難解,變得令人享受其中。「我們在學了哲學之後,一開始可能對於懷疑論、虛無主義比較能夠理解或感同身受,但是你越讀越多,你口袋中就會帶著很多論證、一些論述,你可以跟同學討論,你會漸漸找到自己覺得比較合理的思想體系,同時看見生命各種荒誕而有趣的面向,這是我覺得大學中令我很開心的地方。」

哲學帶來的……

林彤學姊認為作為哲學系的學生,她在進入社會的腳步比別人慢些,因此在大三時她曾經很惶恐,對於未來出路有許多疑慮。由於對哲學抱有高度熱情,當時決定致力於推廣人文精神及價值,讓更多人的心靈受惠,因此大三、大四的她,積極參與哲學的推廣相關的活動,如:愛智營、哲學桂冠獎等,後來更近一步就讀哲研所。其後,她開始與其他領域結合,像是取當代藝術的策展方法,探索圍繞著哲學、藝術、人文的綜合科目。

她分享道,實際上她哲研所只念三個月就休學了,因為她說道:「當時的困境是找不到有熱情的研究題目。基本上會有這樣的困境可能是對於自己的不信任,會認為自己需要他人告訴我該做些什麼,但當他人告訴自己該做什麼時,又感覺被限制住了。同時,對於自身外語能力沒有信心,以致於明明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讀有趣的文章,可是你就會分心批判自己的閱讀速度與理解能力,很擅長自我折磨。這種情況下很難順利學習。」

即便對於休學感到惋惜,林彤學姊依然肯定當時自己下決策的勇氣,她認為能承認失敗、承認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追求,是很好的自我認識。即便休學了,她依然繼續推行哲學,秉持著對於哲學的熱忱,她漸漸領略到自己不僅喜歡推廣對她來說很有價值的東西,也想實際去創造「有價值之物」。

回過頭來看,林彤學姊認為哲學系學生的惶恐多半出自於對理想的堅持,因此,往往難以向現實妥協。她分享了時任李賢中主任的話:「理想會在,但實務可能會和它有一個很大的鴻溝跟落差,但還是必須耐住性子,從這樣的一個現實的角度慢慢的往上接近。」這段話帶給她很大的啟發,促使她積極地向外探索。她認為,如果自己目標是希望把一些好的價值或思考的方式帶給大家,那也許透過講座、工作坊、對話的互動等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。於此同時,設計產業正在起飛,她發現,藝術及設計是一門思考如何和另一個心靈進行對話,或者是引發他人感性經驗的學問,這樣的特點,讓她萌生了往這個方向進修發展的念頭。

島與工作室與哲學的緣

島與工作室

透過設計思考,連結不同人群。提供參與式設計服務、推測設計工作坊、審議式工作坊、設計教育與跨領域設計研究工具。

林彤學姊的島與設計一開始是個實驗性的構想,最初的時候是跟一位從德國回來的視覺設計師朋友一起創立,不同於這位朋友學的視覺設計,林彤學姊學的是策略設計,較側重社會性的、系統性的議題。於是兩人開始關注台灣的服務設計案。一開始和花蓮文創園區合作,進一步成立長期工作室,島與設計於是誕生,其後他們在其中開設許多設計思考的工作坊以推廣設計教育,例如針對小學、國高中的設計思考進行師資培訓、辦理大學專門科系的講座,或者是企業內訓等等。去年(2021年)島與設計就有幫兩廳院、玖樓等進行企業內訓,2022年之後更計畫和故宮合作,希望能參與故宮往後的兒少藝文推廣。整體目標是希望能利用林彤學姊的專業——服務設計與使用者研究,幫助民間單位或企業透過設計思考得到一些轉型或創新的力量。

林彤學姊分享道,設計思考最早被史丹佛設計學院提出,其目的在於鼓勵跨領域的合作與同理心培養。因此在他們的課程中,同理心培養是一項重要的培訓,此外,針對創意發想的訓練,他們會透過教案發想練習。例如兩廳院曾試圖改版一款App,島與設計就會幫他們規劃半日的工作坊活動,協助他們去「想」這整個過程,找到App的受眾以重新思考下一版設計的可能方向。

其中,哲學的思維模式能讓她快速看見許多系統性、本源上的問題。她曾以為,像是設計這種強調透過感性經驗的專業,或許是哲學——強調理性思辨——較難施力的領域。然而在累積了不少實務經驗後,她了解到,設計所強調的同理心,除了共情的能力之外,也需要冷靜的觀察力,事後的反思能力,這些都是理性思辨所扮演的角色。若要對人的經驗有深刻且全面的理解,同理心與理性思辨都必不可少。

給哲學系學生的建議

很常聽到人們說,「哲學系畢業後找不到工作。」其實,找工作的焦慮這並非是哲學系畢業生獨有的煩惱,這也適用於其他大學畢業生,除非這個學生在畢業前有所規劃,進行實習,不然也一樣會面臨相同的困境。哲學系的困境可能是人文學科的學生都共同面臨,實際上還是會根據目標職缺有所不同,假設說,畢業後想成為雜誌編輯,那麼可能中文系、哲學系、歷史系的畢業生所在的起點是差不多,對於面試者而言算是相關科系,以這個例子來看,其實畢業後的不同科系的起跑點沒有想像中的落差那麼大。如果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告訴你「哲學系會找不到工作」那很有可能只是家族親戚灌輸的一個思想正在干擾你。然而,在大學四年可以探索範圍真的很廣,不用擔心自己找不到那個真正的目標或使命,因為真的出了社會之後,你會發現社會、世界也一直再變。然後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是覺得好像找得很累,我覺得就休息一下吧!所謂的探索不是純目標導向的,而是給心靈多一點空間去體驗、去發掘,晚一點下判斷,就多給自己一點空間,如果經濟上沒有太負擔,可以去旅行,至少遠離自己的成長環境一陣子,思考上會比較清明一些。